重访英伦随感(下)

--YJ--

2008年6月


 

(一)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Stratford-Upon-Avon)

  从牛津往北大约一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这座优雅美丽的城市是英格兰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故乡,也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诞生地。我们都是靠步行去游览这座风景如画的古老集市小镇,了解莎士比亚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大师获得创作灵感的所在,还有他与好友聚会喝酒的场所。

  莎士比亚于1564年出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1616年在此去世。12.5英镑的票价,包括在斯特拉特福镇中心参观莎士比亚诞生地和生平事迹展览,以及与莎士比亚及其家族有关联的五座庄园。

 

DSC06396.jpg

  这栋房子是1564年莎士比亚出世的地方,也是大师童年时代的旧居,从房子和内部的陈设可以看出他出身不是很富裕,他父亲在房子的另一角开设一个皮手套手工作坊。其它的新房是沙翁在1597年(当时才33岁)以后,用他在伦敦剧场挣的钱购的。

Memorial Monument of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纪念碑,这里的大剧场正在重建,
据说2010年建成。

DSC06374.jpg

DSC06385.jpg
斯特拉特福埃文河畔一个花园式旅馆,
实际上这个镇里看不到什么高楼。

DSC06391.jpg

DSC06381.jpg

DSC06377.jpg

Old heritage

DSC06368.jpg

DSC06386.jpg

  参观莎士比亚故居时,导游介绍说,莎士比亚的妻子安妮哈莎维的家庭比较富裕,她父亲是大农庄主,在那个年代,男婚女嫁是讲究门当户对的。26岁的安妮嫁给19岁的莎士比亚,不图钱财,很受当地人的称赞。导游介绍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些情节是从安妮哈莎维别墅的周围环境得到的灵感。既然离此处只有一个英里,那我们就奔着那个方向步行找吧。天气不算很热,但我们已经走的满头大汗,精疲力尽。凭感觉,肯定走了有两英里了,可周围还看不到任何标志,也没有公共交通,问了几个骑自行车的路人,指的方向都是一样,还顺便说一声:不远,快到了。那就再坚持一下吧,终于看到以下这个标志!从这里往左拐,又走了两公里的路。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刚才一共走了3英里多(差不多5个多公里)!天啊,怪不得这么累!难道是我们听错了?还是导游说错了?就算是一次晨练吧。

DSC06408.jpg

Anne Hatheway's Cottage

  安妮哈莎维别墅(Anne Hathaway's Cottage)在镇外的肖特瑞(Shottery)附近,这是一座完美的英式乡村花园别墅,也是莎士比亚妻子婚前的故居。19世纪以前,此房和周围的一大片农田一直属哈莎维家族所有。直到18世纪后期,有些名作家,如狄根斯等等曾访问此处,并把安妮哈莎维别墅和赫赫有名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1892年被莎士比亚故居基金会(Shakespear Birthplace Trust)收购和修缮并永久保留下来。此栋古色古香的农舍及其花园,被不少画家和摄影爱好者收进到他们的作品之中,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乡村花园别墅的代表。玛丽亚登(Mary Arden)是莎士比亚的母亲,参观这个农庄式家庭,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农村生活。

Anne Hathaway's Cottage

DSC06411.jpg

  这个茅草屋顶(thatched roof)是按原样刚修缮过的,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草,可能是芦苇吧,在中国农村,用芦苇做屋顶比用竹叶要多一些。据介绍,仅修屋顶就花了8万英镑,可以保持30年。我仔细看了,做的非常精细,上面还用一层钢丝网套住。

  看到这些,我马上就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中国的《古镇游》,书中介绍中国的好多古镇,但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北京竟然只剩一个古镇,就是“川底下”。那chuan字特别复杂,被简化为这个川了。我们上次去看那古镇时,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太可惜了!哎!



(二)伦敦(London)

Londoninfo


  说不上来为什么喜欢这个城市。还是那些古老的欧式建筑;还是那个蜘蛛网似的地铁线路,只是向周围郊区更扩展延线(地铁公里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纽约);还是那些快速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巴士;几十年不变的老式样子的士,虽然不全是英国产的Moris牌了,车型适合高头大马的欧洲人,大大的车门,宽敞的座位,不设后备箱。我不能说这个城市不时尚,但它并没有给人一种现代化城市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我喜欢之处,可能,对伦敦的感觉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或许,我对伦敦的“随感”就从这开始。

  我觉得,能称得上伦敦标志性现代化建筑的,是自2000年3月赫然屹立在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眼(London Eye),它与北岸的大本钟遥遥相对。总高度135米,共有32个全透明的圆球,看上去像32只眼睛,所以取名“伦敦眼”。它转一圈要30分钟,天气晴朗时,可以360度俯瞰全伦敦40公里以内的风景。其实,伦敦的雾(London fog)这种贬称早已成为历史了,经过环境治理,英国人可以骄傲地说:现在伦敦大部分是晴天了!鲑鱼(Salmon)也回到泰晤士河中产卵了。我们在伦敦的十多天里,除了碰到两个阴雨天,其它都是阳光灿烂,白云蓝天。

  伦敦眼的主体建筑是在荷兰建造的,耗费2000吨钢材;其它部件是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捷克建造的。


London Eye

Onboard London Eye

Houses of Parliament n Big Ben

  从伦敦眼上面拍到的议会大厦和大本钟的全景(Houses of Parliament and Big Ben),英国的上议院和下议院都在此处。议会大厦也称威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 Palace)。这么好的天气,拍不到好相片很是遗憾。仍然是因为技术问题和傻瓜相机,这时,我真希望我是Amet或kk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n Big Ben
横跨泰晤士河的桥梁有好多,这是威斯敏斯特桥
(Westminster Bridge).

DSC06598.jpg

  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好多人肯定看过1940年上映的,由Vivien Leigh主演的英国电影《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爱情故事是从这个桥上战乱场面开始的,悲剧也是在这个桥上结束的。


River Thames Cruise

  到了伦敦千万不要错过在泰晤士河乘游轮,最好是夜游,虽然伦敦的夜景没有巴黎、纽约等大都市那么璀璨,但还是值得一游。


Tower Bridge

  建于1894年的塔桥(Tower Bridge),历来被誉为伦敦的象征。桥长60米,塔高43米,桥中间可以掀起,供大型船只,包括军舰进出。据介绍,以前每天需掀起50几次,但现在一周才掀起5-6次。所以如果想观看塔桥掀起的景象,必须事先打电话或上网,了解大型船只进出此处的时刻表。


DSC06477.jpg

  漫步在高高的塔桥上也别有风味,上面有博物馆,展出古老的发动机和塔桥的历史。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购票上到塔顶,和伦敦眼上所俯瞰的角度不一样。


Tower of London

  座落在泰晤士河北岸,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座赫赫有名的,也有人称之为臭名昭著的城堡,曾经是王宫、监狱、铸币厂和动物园。历史上有三个女王在此被砍头,对好多在押犯人残忍地施行酷刑。


Buckingham Palace

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上面挂着国旗时,说明女王今天在里面。那天正好碰上马来西亚国宾来访,这是马方的卫队在奏国乐,另一边是英国皇家卫队(对不起我拍的是video)。每天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就够吸引观众,更不用说这么隆重的仪式了,门口人山人海,全是游客。

  有一阵子,英国公民曾经议论要取缔君主制,理由是皇家的日常花销耗资太大,靠大家缴税养活...等等。其实,皇家的活动是英国旅游业的一大收入。

  白金汉宫是英国女王的官邸,也是女王主持国事、接待外宾的地方。它定期向公众和游客开放。好像欧洲国家的王宫,其外表都差不多,建筑也不是太奢华,但里面却是富丽堂皇,共有775间房间、皇家收藏的各国名画、瓷器、高档家具等等。


St. Paul Cathedral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 Cathedral),重访这个教堂,使我想起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1981年在这圣洁的殿堂里举行的那场隆重的婚礼。英国公众很喜爱戴安娜王妃,至今书摊、报摊上还出售戴安娜王妃的照片、明信片、各种纪念品,包括婚纱照,称她为英国真正的王妃。按教会的规定,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婚礼则不允许在此举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enster Abbey)
Westminster Abbey

Westminster20Abbey1.jpg

Westminster20Abbey2.jpg

Scan0005.jpg

  与其它教堂的角色有所不同的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enster Abbey)为皇家所有。该教堂不是主教座堂,也不属于教区教堂,处在主教和大主教的常规权限之外。首席牧师和教堂成员是直接向在位的君王负责的。大教堂的门票12英镑,长者票9英镑,进去参观以后,我认为很值得,教堂的维修和日常运转,耗资巨大,但他们没有来自政府和皇家或教会的固定拨款。

  中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修道院,后来越来越多的王室成员和贵族安葬在大教堂里,可以说是到处都是坟墓。18世纪以后大教堂因为埋葬著名杰出人士以及对他们的悼念活动而闻名。据介绍,大教堂有六百座坟墓、纪念碑和纪念物。因此这里的纪念雕塑众多,为全英之首。

  除了历史和艺术珍品,更令人惊叹的是教堂建筑之精美,体现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工匠们的技艺。另外,这是一座仍在使用中的大教堂,除了日常的礼拜活动,每年还有很多“特别”仪式和其它活动。包括公众人物的悼念活动、重大场合的纪念仪式等等。自1066年起,这里举行过38次加冕仪式,多年来皇家的婚礼和葬礼都在这里举行。




(三)温莎城堡和伊顿河畔
(Windsor Castle and Eton Riverside)

  感谢老天爷对我们的特别关照,这几天一直是这么好的天气,风和日丽!从伦敦乘一个多小时火车就到了温莎城堡,中间只停几个小郡。温莎城堡也称温莎宫,历时900年的皇家住所,目前是伊丽莎白女王家族和查尔斯王子的郊区住所。城堡上挂着国旗,说明女王正在宫中。和其它参观点一样,每人有一个电子导游,详细介绍每一个地方,同时也可以随时询问在场的服务人员。

  雄伟壮观的温莎宫,全部都是用石头砌成的,从里到外可以说是奢华到极点。其选址也具有重要的战略考虑,它居高临下俯瞰泰晤士河,并连着通向内地的主道,城堡周围的城墙有四米厚。


DSC06630.jpg

DSC06639.jpg

DSC06645.jpg
这座圆形城堡为亨利二世国王于12世纪所建,
是温莎宫的中心建筑。

DSC06646.jpg

  阿尔贝得教堂(Albert Memorial Chapel),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是1863-73年维多利亚女王为纪念英年早逝的丈夫阿尔贝得亲王而设计的,四周墙上的图案都是圣经中的故事。


DSC06657.jpg

  伊顿河畔(Eton Riverside),伊顿河是泰晤士河经过本地区的名称。优美的伊顿河,不仅为皇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此度假。


DSC06660.jpg

DSC06662.jpg
许多这种15世纪的房子,
给温莎城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氛围。



(四)布赖顿(Brighton)

  最后一天自由行是英国南部的海滨城市Brighton。对这个城市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只是为了一个特殊的理由。那就是1989年2月我拿到了布赖顿大学的邀请信,那时办理出国手续是要经过非常复杂的程序,要层层审批。手续办好时已经是6月初了,我赶忙整理行装,准备启程。但命运不好,没过几天发生举世瞩目的六四事件,教育部对各高校下达了莫名其妙的文件,副教授以上不许出国搞交流或留学之类...,当时公安部还有一个规定,出境人员除了出示护照和签证,还必须出示《出境卡》...总之,我去布赖顿的计划就此流产了。


DSC06670.jpg

Photobucket

  布赖顿的海滨也有其独特之处,不是沙滩,而是天然的鹅卵石滩,而且干干净净,不用铺沙滩蓆就可以直接躺在上面。


Photobucket

  布赖顿码头(Brighton Pier),也算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吧。码头上面设有各种吃喝玩乐项目,酒吧、咖啡馆、商店、游乐场...蓝天、海水和灯光互相辉映,光彩夺目。


Scan0006.jpg

3321220_2.jpg

  建于19世纪初的皇家殿阁(Royal Pavilion) 原为瑞成亲王(Prince Regent)的海滨住所,仿照19世纪印度庙宇的建筑风格。


DSC06680.jpg

DSC06683.jpg

  这是我们10多天来吃的最好的一顿美餐,老公点了一份(实际是一条)Sea Bass,回家查词典才知道是一种海鲈鱼;我点了一份Mouls,不知为什么国内叫“淡菜”,它是一种贝类。无法和比利时产的又肥又鲜嫩Mouls相比。反正我们都有思想准备,英国人什么东西都是over-cooked(煮过头了)。

  这是一家意大利餐厅,服务员全是高个英俊的黑发男孩,伺服我们的是突尼斯人。因为等了快一个小时,才上了两瓶啤酒和沙拉,另外,我们挑的是有太阳晒的桌子,冰啤酒也不太冰了。我就和那服务员聊天,用幽默的口闻对他说:“你们这里的海鲜肯定非常新鲜是吧?”

  他说:“哦,那当然啦!刚从海里捞出来的!”

  我说:“哦,怪不得,我们要等这么久,原来你们先出海抓呀?”

  他马上改口说:“不,不,那倒不是,因为收拾新鲜鱼比较麻烦...,"他语言表达不清楚,很滑稽地连手势带比划地解释,要开膛(在自己胸膛上划一下..)等等。总之,我们明白了,他们这里的海鲜不在饭店里养着,而是专门有供应商送过来。幸亏这里没有堵车现象,不然的话...。我们看着表算计,到底要多久才能上菜,好在旁边有街头乐队演奏爵士音乐,然后一个桌一个桌要小费。大约又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的菜终于端上来了。嗯,味道很不错,是正宗的意大利调料,但是,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问题,做的太老了!但我们已经饿慌了,全部饭菜都风卷残云般消灭了。


DSC06691.jpg
酒足饭饱后我们也随这帮老外在海滩上晒晒太阳。
(其实在这里我们才是老外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