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FFF>
Photobucket

痛失良友

北京 郭玉金

2006年10月14日

Photobucket

    2006年9月9日,我正好在外地,突然接到林海水的电话。好奇怪,她的声音非常微弱且哽咽着……。我的手开始颤抖,大声喊着:“出什么事了?出什么事了?” 她哽咽着告诉我:“黄福顺今晨走了……”。

    我惊呆了,也许其他朋友也和我的反应一样,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呢?前几天还通过电话,他们夫妻俩刚从印尼回来,还邀请我这个“馋猫”去他家解馋呢。他还说,准备和一个朋友合编家族史,还计划装修房子……。天哪,这怎么可能呢?过了好几天,给几个朋友打电话后,我才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

    1961年,我刚刚考入对外贸易学院时,就认识了黄福顺,他是西班牙语老师。当年考上这个学校的同学中,只有林淑枝和我两个归国华侨,她正好被编到西班牙语专业。我们学校寥寥几个印尼归侨就成了老乡了。

    隐隐约约还记得好像就是那年的寒假吧,黄福顺邀请我和林淑枝去他家做客――在鼓楼前马厂的一间旧平房里。房子虽小,但收拾得很整洁,种了几盆花,墙上还挂着一幅国画。一眼就能看出主人的雅趣和品味。那时,家里只有他爸爸和他两个人,夫人还在天津教书。老爸不会说中国话,只会说印尼语和荷兰语,见到我们这些小老乡格外热情。从那时起,我和黄福顺一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也成了他们家的常客了。黄福顺拿手的各种蛋糕、点心、印尼的小吃、各种菜肴……我几乎都品尝过。说起来也怪了,他是一个素食者,但却可以给别人做美味的糖醋排骨、肉串、番茄牛肉汤……等等,等等。

    我们这些归侨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能碰上合得來、談得來的朋友,就是缘分,非常珍惜。

    60年代初,我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粮食、肉、蛋、糖……统统都定量供应,每人每月才半斤肉,半斤糖……, 我就不忍心再去他们家蹭饭了。我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接着是文革,下放……。1972年复校时,我们住在外贸学院家属宿舍,他的儿子和我儿子同岁,在药王庙小学又是同班,我们来往更密切了。和我一起经常光顾他们家的人,还有已过世的黄秋我和叶燕萍。按印尼的习俗,我们各自也从家里带吃的,然后回家时每人也带回去一小包食品,是把好运带回家去的意思。其实每次都是黄福顺事先给每人包好的,肯定是外面买不到的美味蛋糕啦!

    黄福顺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细细品味他的一生,又是那么的不平凡。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那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有目共睹的。

    他的遗物中最多的是书籍和教案,那一本本手写的教案,如此详细、工整,还记录有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和学习情况,看了让人感叹。

    归国华侨生活自理能力普遍都很强,他也一样,还有点洁癖。但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也许常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感动得流泪。有一次,黄福顺看到一个农村来的学生的被子又破又脏,他就动手拆洗。若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回答很简单:“良好的学习环境很重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充满了爱心。他比基督徒还基督徒,比雷锋还雷锋。学生喜欢他、爱戴他不是没有理由的。他桃李满天下,退休好多年了,学生还三天两头来看他。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骆绎不绝,这里面只有淳朴的师生情,没有荣华富贵,更没有金钱交易。他一生都淡泊名利,忠厚老实。

    流星虽逝,美好的记忆却永远留在心底。他的微笑使人觉得他总是用一颗平静、喜悦的心去感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每一天都用阳光的心态影响着他的家庭,也影响着别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总是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他喜欢欣赏音乐,古典的、流行的、现代的、古今中外……,和他在一起,也能培养出音乐心境来。他还不辞劳苦地为好友们复制录音带。记得张伯纯教授说过一句话:“和黄福顺当邻居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好音乐,好影带,我总先借到。”

    他特别喜欢花,无论住在那里都可以欣赏他种植培育的各种花卉,我家里仅有的几盆绿萝、虎皮掌、吊兰……, 也是从他那里搬来的。视物如见人,每天看到这些绿油油的植物,仿佛见到他那和蔼的面孔,慈善的笑容,柔和婉转的言语和乐意助人的精神。

    好人一生平安,他平平安安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静静地走了,两袖清风,没有留下任何缺憾。

Photobucket
2005年在黄福顺、林海水夫妇家里
Photobucket
黄福顺自制的布丁


Photobucket

说明:

本文曾登载在印尼《千岛日报》,2006年10月16日第15版。现应泗水联中校友的要求,重新登在巴中在线上面。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