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教制度
1.起源:因襲並損益殷商時代的宗教祭祀儀式,相傳周公制禮作樂
2.內容:極富人文精神,綜括一切政治關係與社會生活,包含了典章制度和各種典禮儀式
3.特色:A.從軍國大事到日常生活,無所不包
B.貴族必須依其身分用禮,不得僭越
4.五禮:中國古代禮學的根本
A.吉禮: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自天子至庶人,等級分明
a.祭天的「郊祭」,是天子專屬特權,諸侯不得僭越
b.天子可祭九州名山大川,諸侯僅能祭國境內的山川
c.祖先宗廟之祭: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人一廟,  庶人無廟,只能進行家祭
B.凶禮:指葬禮,殯葬服喪及陪葬品依身分地位而有等差,貴賤異制
a.天子死稱崩,諸侯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庶人稱死
b.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C.軍禮:有關軍事的各種儀式,如誓師禮、凱旋禮等
D.賓禮:接待賓客之禮,尤指天子與諸侯間的諸禮
a.巡狩:天子巡行視察諸國侯
b.朝覲:諸侯定期進見天子之禮
c.聘問:諸侯彼此間互派卿大夫出使對方之禮
d.盟會:天子會合諸侯,有事則會,不協則盟
e.慶弔:天子與諸侯或諸侯之間,凡有喜慶或喪患,則遣使慶弔
E.嘉禮:泛指人際關係中的各種禮俗,包括飲食之禮、婚冠之禮等,依身分等級而不同
5.輔以樂舞 A.冊命禮上,配以文舞(管樂及鳥羽)或武舞(盾及斧)
B.名位不同,樂舞內容隨禮儀種類而定;天子舞八佾、諸侯舞六佾、大夫舞四佾、士舞二佾
C.制禮與作樂,一體兩面,都有維護身分等級的積極意義
6.作用:立國的根本,政教之大法
A.確立名實相符的政治倫理
a.朝覲之禮:辨明君臣大義
b.聘問之禮:敦睦諸侯邦交
c.盟會及慶弔之禮:促進天子與諸侯間的關係
B.建立安分守己的人事紀律
a.葬禮的服喪制度:慎終追遠,顯揚人倫孝道
b.婚禮的繁文縟節:(1) 維護婚姻神聖與社會秩序(2)同姓不婚、異姓聯姻的規定,有助於民族的融合
C.禮治→使上下有序,尊卑有別;人人各就本位,各盡其分
D. 華夏民族益趨融合,國家意識日益凝聚
 
應該說禮樂和宗法是周王朝封建城邦之基石. 其實儒家的經典"詩書禮樂易"本來就是周王朝貴族社會的教範.
禮&樂, 區分出貴族社會中人與人的階級層次與互動方式, 貴族是以合乎身分的"禮"來顯示自己的高貴以及對其他貴族的尊重, 讓貴族社會井然有序. 但是說實在"禮"對貴族並沒有強制力, 在西周時代周王與列國的政經實力出現消長後, 禮便被貴族自己僭越與踐蹋, 到了春秋戰國取而代之是"一人其上, 萬人其下"的君主律令: 法, 除了君王外, 所有的臣民均不可違法, 而違法者則會受到國家各種輕重不一的處罰.
雖然"法"是比"禮"更進步, 更有力的社會規範, 但同時也是君主集權專制的象徵, 在封建時代即使是周王違禮, 也是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公斷, 所以會有周厲王被國人(公民)放逐的事件發生.
宗法是周民族的繼承/血統原則. "天下一家"的概念體現, 周王是天下的宗長; 諸侯是一國的宗長; 卿大夫是一氏的宗長. 宗從需對宗長服從服務, 所以周民族的是以類似治家的觀念來治國.
"封建"這個名詞, 是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由部落-->城邦國家的政治/社會型態的一種形容, 雖然我們在周王朝時期的典籍首見"封建"一詞, 但"封建"並不能說是周人的發明, 而是從夏, 商以來的持續發展, 而由周人將"封建"制度化.
遠古時期在中原各地區的華夏部落, 隨著生活的不盡相同, 也許靠山靠海為了應付自然環境,
或者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等等....非單一部落一己之力能夠面對的問題,部落間開始結盟彼此奧援, 互相推舉盟主來領導聯盟(也就是"禪讓"),
於是我們就聽到"黃帝戰蚩尤", "黃帝戰炎帝", "大禹治水"等故事, 都是部落聯盟展現力量的例子.
接著各地部落聯盟中開始有獨強的氏族部落出現, 於是盟主地位不再"禪讓", 而由強大部落領袖世襲, 中原開始有王朝出現.
但是首先我們得先釐清一個觀念, 就是夏, 商, 周所謂的"三代"並不是3個序列出現的朝代, 基本上3個民族是同時存在黃河流域的,
只是他們先後從部落聯盟演進至國家, 以至建立王朝的順序不一, 簡單講當夏人稱王, 商, 周向他服務稱臣; 商人稱王, 夏, 周向他稱臣;
周人稱王, 夏商的後裔就向周王稱臣.
也就是夏王/商王是承認中原各地酋君的在地統治權, 只要各地向王室稱臣服務. 但周人的封建, 是把夏商以來, 王室與承認各地部落國家在地統治權,
改以周民族君臨該地, 武裝殖民. 於是周人以渭水流域為中心, 從周武王到周公期間, 透過戰爭向東方延著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 也即中原的精華區,
以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姬"姓國.
周民族的王族, 與伐商戰爭的功臣, 到了封地之後, 築城據守, 西周早期的封建狀況, 是充滿征服者與被征服者間的緊張關係,
"三監之亂"是其中經典. 也許慢慢以武力征服原有在地的勢力,或者優柔原來的在地貴族, 收納到其封國體系. 周代封建雖說是開始是武裝殖民,
旦其基調應該是與封地原統治階級的合作為主, 建立長治久安的統治體系.
那周王朝的封建是怎麼崩壞的? 也許我可以這麼形容......
在周公之後, 各地封國的內部態勢逐漸底定, 眾封國除了對王室應該盡的義務外, 便開始追求自己的發展. 周公東征後中原情勢穩定,
再加上各國多有血緣親戚, 沒有大戰, 但各國貴族子嗣繁衍, 需要增加領土來解決分封問題, 只有以城邦為中心 向外開墾土地,
於是從西周早期國與國不交界, 各國長時間的開墾荒地後, 在西周中期逐漸有國界產生. 有了國界當然就有衝突的可能,
於是為了土地水源的等經濟政治利益, 各國開始有爭端出現, 封國開始彼此交戰, 甚至封國各自也有貴族內戰, 爭亂都是本著經濟發展問題.
造成爭端越演越烈除了諸侯間的內部求發展的壓力外, 各國之間&王室的血緣關係逐漸淡化, 彼此越來越不尊重宗法制度,
也是造成後來東周列國紛亂的文化因素, 尤其像秦, 齊, 晉這些在中原邊垂的國家, 在他們的奮鬥過程由於和四方夷人相處同化,
也因為距離問題不太能得到王室的奧援, 逐漸和周王室疏遠, 在他們發展成超級大國後, 反而逐漸成為摧毀周王朝的重要力量.
 
资料来源:自由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