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信[1983年2月18日]

沈薇

薇註:父親這封信寫於我來港初期,他教我注意鍛煉身體,勉勵我工作要好上加好,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父親的教導至今仍激勵著我。

.   薇兒:你們好!大年初一收到九日來信,你母親感到高興。所寄信和照片、兩次匯款[300港元、200元]都收到了。托人帶回的衣服,也都一一收妥。這幾天春雨一直下個不停,但節日氣氛依然不減。家裡因多了一個小彤,倍覺熱鬧。大年三十夜,她們還冒雨在午夜十二時後到附近的花市[就在東川路]去買花,還照了像,這是好多人沒有經歷過的。
初一初二兩天上午,聽到商業二臺傳來的一片賀年聲,不免引起感想。他們當中,有著名歌手、廣播員、和聽眾。第一句是:恭喜發財。第二句是:新年快樂。第三句是:身體健康或萬事如意。頭一句不敢茍同,後一句則有同感。有的人還指出,健康的身體是一切事業的資本,這倒是說到了點子上,反映了普遍的規律。也有人表示,想到一個地方,在那裡聽不到來自香港的消息,避免聽到今天發生這個,明天發生那個的不幸遭遇。這是出於逃避現實,走向另一個極端了。可見香港這個地方,無奇不有,生活在這裡的人,就得善目珍攝了,不能隨波逐流。
你近日偶患感冒,應看作是一次警告。要認真檢查一下,近年來對於身體鍛煉做到了沒有?對於運動就是生命這條真理,認識了多少?茲再附來兩篇短文作參考。可就力所能及的選幾種每天堅持下去,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其中呼吸操和眼睛操一樣重要,也容易做到,可分幾組進行,每組五次至十次[一呼一吸為一次],早上站著或散步時都宜做,只要空氣新鮮。做後對胸部和呼吸器官都有好處,此外,每天要堅持做的:[一]早上醒來,即抓緊時間用兩手按摩額前和腦穴、乾洗臉、輕壓後腦部位,精神將為之一振。[二]飯後在室內散步[一百步左右],幫助消化。[三]睡前溫水洗腳洗臉,容易入睡。只要睡眠足,腸胃好,精神好,對完成一天的工作便會感到輕鬆,最終達到延年益壽。現在的情況,你缺少的,就是這一部份的鍛煉活動。
張木香送衣服來時,在家坐了一會,她帶著兩個小孩從輪船登岸,再轉到石牌去,她對你的教學工作,持肯定態度對她的女兒能考上五級,感到滿意。她說:當初教她的女兒的老師,上課時要照顧自己的小孩,所以教得不好,所以後來聽到你要開班時,便堅決支持,把女兒送給你教,並聲明以後你教得發達時,不要辭退她的女兒。去年增收學費時,她也表示過,要加多少,她都願意付,只要她還有能力。諒情況是屬實的,後出示她的名片,原來是一家公司的經理,想她的活動能力是不小的。從這位家長的評價,說明你的教學工作是〝吃得開〞的 ,但仍須註意改進,爭取好上加好。
春節前夕,曾帶小彤到石牌去參觀暨大,並見到了任序兩夫婦和任平[從長春調來]。任老先生從北京南來依附任平,已歷一年半,這次你球哥到北京,從張國基先生處才知道他的行蹤,他已八十二了,有點發胖,但意識不清,坐了半響,還不清楚我是誰,據他自己說,他是活的〝死人〞,每天也是靠散步維持健康的,日常的生活,就靠任師母服侍,老境堪悲,但有此歸宿,差可告慰,任平的其他兄妹都在外面。
這次想去北京,未能成行,自己感到遺憾,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機會。但從另一方面看,能夠見機行事,取消北行,還不失為機智的行動。其時,當預定出發前一星期,一天晚飯,因多吃了油湯,以致引起腹瀉,行動不便。同時你母親也因為精神負擔過重,晚上做夢,從床上滑跌下來,大聲呼救,因這兩件事的突然襲擊,心理上不免受到影響。我原來對北國的寒冷,因患過肺炎,是有戒心的。過去曾有過幾起,南方老人冒寒北上,人到北京,也就進了醫院。把事情連系起來,便成為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因此,便打消原定北上的計劃。現在,重提此事,無非想使年青人知道,老年人的心情是複雜的,思想是保守的。
小彤此次來穗,碰上天天下雨,不能暢所欲遊。但〝滿載而歸〞,還算不虛此行。她年十六,仍不脫稚氣,頭腦是靈活的,在校成績不錯,並已開始註意鍛煉,俯臥撐能做四十多下,已達中上水平。她已於十七日起程返滬。
咪咪表現也不錯,今後要鼓勵她在學校多參加體育活動,注意她的起居飲食,養成良好的習慣。春節賀年片剛收到。
這封信陸陸續續寫了幾天,就此擱筆順祝
平安 邦基未另 父1983.2.18

,   薇兒:此信你爸爸費了好幾天才寫成,很不容易動筆,希望你有空多看幾回,就可記得他的所說一切。媽媽

  薇註[一]任序先生是印尼華僑教育界老前輩,原椰城華中的老教師。
薇註[二]張國基先生是印尼華僑教育界老前輩,原椰城華中的創辦人之一,也是椰城湖南同鄉的[家長]。瑞士的張幼玲校友也是湖南人,她和張國基先生很熟。
薇註[三]這是我父親沈美鎮七十五歲時寫的信,我銘記他的教導:要堅持鍛煉身體,這也是父親留給子女的唯一財產。其實父親是個普通的印尼僑生,在十九世紀,我的曾祖父從廣東潮安到印尼加里曼丹的檳路埠,據說他是開埠的前輩之一。我的祖父育有一女三男,父親是長子,當父親十五歲時,雖然祖父只是小康家庭,卻毅然送回祖國培養他讀中學[在廣東汕頭]直到大學畢業[在上海],祖父注重子女教育的美德,贏得當地僑胞的尊重和羨慕。
由於父親一生熱愛體育、對網球的迷戀和執著,造就了〝父與子的理想〞的故事,具體的故事請收看〝父與子的理想〞和〝小學裡的國家隊教練〞這兩篇體育雜誌的報導,這兩篇文章貼在巴中在線59園地的《半世風華》專欄。至於1982年轟動一時的「胡娜事件」,已成為歷史,2008年夏沈建球和胡娜在北京見了面,雙方一笑泯恩仇了。

〝父與子的理想〞和〝小學裡的國家隊教練〞這兩篇文章重現在巴中在線59園地後[謝謝sh59的重貼],令我更懷念父親,以下是父親的珍貴照片和我自己的點滴感想和大家分享:

  圖一:青年時代的父親沈美鎮攝於上海。

  圖二:這是父親在上海第一次為他的母校------上海大廈大學爭得榮耀的紀念照片[上海江南大學網球錦標賽冠軍][前排左起第一人為父親];同時期獲得了上海國際網球團體賽冠軍;1957年11月回國後獲得廣州網球錦標賽冠軍。

  圖三:這是父親第二次為他的母校------上海大廈大學爭得榮耀的紀念照片[上海江南大學網球錦標賽冠軍][站在高處第一個拿網球拍的為父親]

  圖四: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父母親帶著建南建球回到印尼加里曼丹。檳路埠是個很落後的地區,要到河邊搭起來的木屋洗澡和大小便,母親很不習慣,吵著要離開。一年多後三哥建軍在檳路出生了。這是母親在檳路教書的情形。

  圖五:這是建球在檳路唸小學。他從小頑皮好動,他在上海出生時父親球運好,給他取了球字,沒想到從此建球與網球也結了緣。[前排右起第一個是建球]

  圖六:不久父母親帶著三個兒子移居椰城、芝巴德、蘇加巫眉等地,戰後定居在Mangga Besar 4M這條小巷裡,附近Taman Sari有球場,父親常帶三個兒子打網球,他沒有培養我打網球,我只好專心學琴了。這是他去打球之前在家拍的照片。

  圖七:這是五十年代在印尼椰城中國大使館國慶招待會上父母親和李善基先生和夫人合影。[李善基先生是原華中創辦人之一]

  圖八:這是1947年3月29日原印尼椰城華中教職員的合影。前面第一排左起[一]???[二]許秀姑先生〈當時不論男女老師都稱先生〉[三]趙佩芳先生〈任序先生的夫人〉[四]孫達蘭先生[五]紀淑貞先生〈我母親〉站立小女孩沈薇[六]???[七]???[八]???[九]余瓊薇先生〈現定居椰城2008年1月我去探望過她。〉
第二排左起[一]李北昌先生[二]趙文化先生[三]李南昌先生[四]???[五]???[六]???[七]???
第三排左起[一]???[二]李春鳴先生[三]???[四]???[五]???[六]盧賢春先生[七]陳熙澤先生[八]許乙道先生
最後一排左起[一]張國基先生[二]任序先生[三]陳國維先生[四]???[五]李善基先生
原華中的創辦人共四位:張國基先生、陳章基先生、李善基先生、李春鳴先生,他們被僑界喻為〝三基一鳴〞或〝三雞[基]一鳴〞,連同原巴中的創辦人司徒贊先生和劉耀曾先生等他們都是印尼華僑教育界的老前輩,他們是在印尼華僑史上值得紀念的偉大人物!這兩間學校為社會培養了那麼多的精英和人才!我們應該緬懷他們,不要忘記老師的教導![陳章基先生出生在加里曼丹山口洋,是巴中校友UC53的姨父。]教師的生活多是清貧的,老了仍兩袖清風,文革後政府給回國的華僑老教師發放微量的生活津貼[等於退休金],我母親也申請了,證明人是張國基先生和司徒贊先生,由於證明人得力,申請很快批准,雖然沒有多少錢,但母親很大安慰。2008年11月初在江蘇南通市舉辦了紀念華僑教育家李春鳴先生誕生115周年的活動,巴中校友UC53在「華東紀行」《這篇文章貼在53屆專欄第七頁》有詳細的介紹,請各位收看。
華中的校訓是:公、誠、勤、樸四個字。公:熱情---心地光明,奮勇前進。誠:團結---友愛和睦,互勉互助。勤:紀律---作息有序,循規蹈矩。樸:肅穆---莊重樸實,敦厚率直。我想這四個字也適合非華中校友。

  圖九:2008年1月我在椰城探望了余瓊薇老師,她已八十多歲了,身體很健康,我還記得她的說話聲音沒有變。相隔六十一年後兩個〝薇〞又合影,人生多奇妙!

  圖十:這是父親和華中高一壬班合影[1957年屆],最後一排左起第四人是父親。

  圖十一:1957年11月回國後父親在廣州曾任廣東舉重、網球隊副班主任和教練等職。歷任廣州市網球協會主席,中國網球協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九六三年新興力量運動會集訓時,父親擔任了中國女子網球隊主教練。圖為集訓中的中國網球隊,第二排右起第八人為父親,攝於上海。

  圖十二:父親和運動員在廣州,站立者左起第一人是父親。父親跟我說起一件趣事:電影〝女跳水運動員〞在廣州二沙頭體工隊拍攝時,有個演員做動作不成功,導演看中了在旁觀看的父親,叫父親試試看:揮旗吹哨子![表示比賽開始了],沒想到父親一試,導演立即滿意!從此父親這個動作就上了電影,十多年後我才有機會看〝女跳水隊員〞,看到了父親的特寫鏡頭------揮旗吹哨子。另外,59屆的劉善遠校友告訴我:他的同父異母大哥於三十代時在上海認識我父親,可惜他們之間沒有再聯系。

  圖十三:父與子:沈美鎮和沈建球攝於廣州。

  圖十四:左起:沈建球、沈美鎮、高宏明攝於廣州八十年代初。高宏明、高宏謀、高宏運三兄弟也是印尼華僑出身的網球精英和前輩,另外還有彭誌淵也是印尼華僑出身的網球精英和前輩。

薇註:我算了一下時間,很巧,今年是父親的一百零一歲冥誕,父親去世已整整二十五年了。中國網球女隊雙打已奪得世界網球大賽的冠軍獎杯,成績還在努力提高,如果有一天女隊單打也奪得世界網球大賽的冠軍獎杯時,父親在黃泉下也會笑了!------

謝謝收看[2009年2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