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鱼、外省鱼
『原始否定行为』

『理性否定行为』

王维理

二○○七年三月一日

 
 
養過觀賞魚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 首批放入魚缸的魚 ,宜小不可大;第二批魚,要比首批魚大一些,因為首批魚已變為『本土政權』,其性霸道,喜用暴力。如果第二批魚,小而力薄勢弱,馬上會被本土魚殺絕;若其勢力比較大,本土魚,勢不予我,不敢欺壓外來魚;而外來魚,因人地生疏,也不敢胡來,勢力平衡,魚缸世界就顯現一片祥和的大同世界。
魚類如此,人類也如此。 兩千多年前中國思想家莊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在一篇以【在宥】為題目的文章說道:『世俗之人,皆喜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为心也。夫以出乎眾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
解讀:世俗的人,都喜歡附和自己的人,討厭跟自己不同的人。附和自己的人他要,不附和自己的人他不要,因为他心裡想超群出眾。其實,想超群出眾的人,他的聰明才智能夠超出一般人嗎?
巧而不巧,現代兒童心理學也發現到,在孩童成長過程中, 10歲後孩童會出現『否定行為』 (有些學者稱之『叛逆行為』,我更喜用『否定』,因不尖銳。) 。 這種『否定行為』即否定他現時環境所灌輸給他的認知和價值觀。這種『否定行為』的表現類似叛逆行為。
這種『否定行為』有其正面效果,足使孩童突破家庭單一環境養成的認知與觀念,而能吸收外界不同觀念與價值觀;成年後他會勇於突破現狀,積極追求改善、改變。他會實踐『窮則變,變則通』這個中國古老的真理。
性格中缺乏『否定』因子,就會墨守成規,依葫蘆畫瓢,不能自發向善求變。
現代心理學也發現到,人過了青春期,歷經生活磨練和學習過程後,隨著性格的逐漸成熟,否定性也發生演變,從孩童的『原始否定』(有些學者稱之『本能叛逆』) 演變成『理性否定』(『理性叛逆』)。 『原始否定』是依據自己的感覺、好惡來做判斷,大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那種大獨裁者的『霸王氣概』。
『理性否定』是依據理智思考、分析,做出理性判斷,大有『改革開放』、善於變通的君子風度。
『原始否定』演變到『理性否定』是經過不斷學習、理解、體悟、教訓、磨練,隨著理性思維的增長,逐步轉換而變成的。
但有些人卻轉換不來,停留在青春期的『原始否定』,就像不是所有的猴子會演變成類人猿至人類一樣。
2007-03-02 18:46:37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