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趣 味 篇 二

 

飲茶文化

  如果有印尼老鄉問您:飲茶與喝茶有何區別?在香港居住多年的閣下,一定會根據自己生活的經歷,會耐心地跟他(她)解釋說,單從字面上說,飲茶可解釋為喝茶,但從現實生活中,飲茶在粵港一帶是飲食文化的一種,不是光喝杯茶水那么簡單。每天早上,遇到街坊鄰居,作為問候語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這裡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是上茶樓飲茶,在那里,不僅飲茶,還有吃點心,也是社交活動的一種方式,可以通過飲茶聯絡感情,或者利用這個場合洽談生意。也有一類每早必到固定的熟客,多以阿伯阿婆居多,通常手拿份報紙,老人也想利用這個場地,關心眼下發生的事情,服務員過來後就問:“是一盅兩件吧”,如果點頭,這位顧客要的是一盅排骨飯和兩件點心。

  另一類是飲“禮拜茶”一族的,利用禮拜休息日,把平時很少見面的親友叫來,那就不是“一盅兩件”了,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了。我們巴中校友一般就利用傳統節日前后到酒樓聚會聯歡,因為規模大,人也多,包一場地,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聚,有說不完的話,把話匣子打開,音量是大是小,誰也沒人阻擾,這種活動,其實也是飲茶的一種。

  在粵港飲茶,茶葉的選擇較多一般有:普洱、花茶、水仙、壽眉等,個別潮州酒樓還設有“功夫茶”,茶葉則選用烏龍茶,茶壺很小,只有拳頭般大,杯子半個乒乓球大小,別有風趣,功夫茶比較講究,和日本的茶道不相伯仲。有的人到茶樓,只要開水,也叫飲茶(當然還要吃其它)。

  印尼老鄉聽了,也許會說,那樣的話,印尼那里也有飲茶文化。對,飲茶文化原本起源于中華民族,但現在已經到全球發揚光大,但世界之大,難免就會有飲茶習俗的差異。印尼的茶葉,當地人以喝紅茶為主,近年來為滿足國際市場需要,有些地方現在也生產了綠茶,到印尼旅行,路途經過小城鎮,進到 warung teh,圍著U字型桌,長板凳一坐,一邊喝茶,一邊吃印尼點心,通常掌柜站在U型桌中心,,一邊招待顧客,一邊和顧客零距離聊天,填飽肚子後,根據自報吃的品種和數量來埋單,這就是印尼式飲茶。在那里,雖然沒寫明“不招待女顧客”,但到那里光顧的盡是老爺們。故如果叫印尼的女同學介紹那里的飲茶文化那真難為她了。

  新加坡的飲茶文化,則有其獨特的一面。一個叫“長茶”(stretched tea)已成為觀光客十分欣賞的一種民族表演藝術。所謂“長茶”,是把泡好的紅茶和牛奶倒進罐子裡,泡茶人一只手拿著盛滿奶茶的罐子,另一只手拿著杯子,兩只手的距離在一米之間,開始倒茶,如此來回7次,奶茶不能外流。觀光客看表演的成分多余品茶。

  筆者也曾在深圳四川館飲茶,一進去先被那“沏茶小伙”所吸引,他身穿干凈的唐裝,手提錚亮的銅壺,細長的壺嘴長約六~七十公分,茶葉是預先放在每人的杯子裡,“沏茶小伙”的絕活是給客人沏茶時,水壺繞過脖子後面倒水,杯子比新加坡的小,也不準失誤,故其技術難度不亞于新加坡的“長茶”。

  各地習俗有異,所以反應在飲茶上也不例外,例如在西湖邊飲茶,講究將新摘的鮮嫩龍井茶葉,師傅當場為閣下炒干,再把剛剛炒熟的龍井茶給顧客沏,水的溫度略在九十五度,當地人說在這樣不會破壞喝龍井茶的營養;北京一帶的人則喜歡喝花茶,那邊沒粵港那么多的茶樓,但也有名氣較大的如老舍茶館,到那里,耳朵、眼睛一邊欣賞藝人的表演(曲藝),嘴裡邊喝邊吃,但吃的不是廣東點心,多是回民點心和花生瓜子之類,為了讓老外了解以前的北京,有時還穿插表演了以前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我國少數民族有的以肉代糧,也就決定了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飲茶,以助消解膩,所以他們飲茶就在家里(或蒙古包)。西藏人多居住在高原上,那里茶葉很少,藏族人喝的是酥油茶,蒙古族人喝的是奶茶,和英式奶茶名同味異,英式奶茶多用斯里蘭卡紅茶伴淡奶再加些糖,而蒙古奶茶是茶磚伴他們自制的奶酪,因加些鹽而味咸。

  德國人飲茶,有其可笑和可愛之處,比如,德國的花茶,不是我國用的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熏制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干果制成,沒有一片茶葉。真正是“有花無茶”,沏茶後因為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飲茶時需放糖。

  飲茶的好處是眾所周知的,茶葉含有蛋白質、脂肪、十多種維生素等,是中老年最佳的飲料,而且對調節生理功能,發揮多方面的保健和藥理作用。不過,在東南亞和中東一帶,他們傳統的茶水大都帶有甜味,這就提醒自己,到那里時,特別血糖偏高的老同志,可別為而嘴傷身呀。

  郭良寬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