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五五年届 郭良宽


 

语 言 篇 一

 

委婉語、敬語和其他

  一位兩三歲外國小朋友跟著父母來到北京,他(她)腦子裡一張白紙,不到兩三年,這位小朋友卻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自己的父母,反倒給小朋友每天提醒和糾正自己母語,深怕“忘本”,這位小朋友由于語言環節的改變,大部分時間能和第二母語的小朋友相處在一起,而輕易學到第二語言的現象叫“習得”。我們香港的巴中人,從小就在印尼學過“國文”,到大陸學習時,可謂腦子裡已經有“圖畫”,而不是白紙,但到達內地之後,才發現這個圖畫不完全或者有的是錯誤的,就只能在生活中學和改正,如果不善于學的,因為一般不影響生計,也就那樣稀里糊涂地至今仍帶著那張圖畫。

  以前我們在印尼學中文時,由于受到當地的語言環境和師資大部分是操我國南方口音的影響,所以存在上述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問年齡,在印尼一般不會根據年齡大小,一律問是幾歲,如果按這個說法問北方的老人,立馬臉蛋由晴天轉陰天,他不高興,嫌你不懂禮貌,没有教养。我發現,在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原來有那么多委婉語、敬語等。跟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即所謂看人下菜碟,這不能叫滑頭,是根據生活需要的,比如跟農民說:“請問您今年貴庚?”,顯得太不實際或文縐縐吧,如果改為:“老大爺,看您還那么硬朗,今年高壽啦?”,農民就會很高興地說,快八十啦,孫子都上大學了之類的話。生活中有許多委婉語和敬語,目的是讓話說的有禮貌、更得體,不說對方不愛聽的話。大部分僑生到了北京之後才,首先接觸的新鮮詞語是“勞駕”、“借光”這個敬語,說明在南方那里沒說過,而在北方它簡直跟粵語的“唔該”那樣,幾乎日日不離嘴邊。在人生中,會遇到生老病死自然現象,每個人的周圍,也有不同的脾氣、身材、健康的人,在和溝通中,千萬別哪壺不開提哪壺,矮人面前說短話,拿胖瘦為例,這樣說是否更得體:男子胖就得說:“壯”、“富態”,而男子瘦是:“精干”、“干練”;女子胖就得說“豐滿”、“富態”,女子瘦就說苗條;小孩胖:“發育好”、“結實”;孩子瘦:“秀氣”,對方聽後不會反感,而覺得閣下說話叫人愛聽。其它像生病就得說不舒服、懷孕說有喜、盲人說視力不好、因病死亡可叫歸西、走了,工傷死亡叫光榮犧牲等。兩個熟人之間,有時會開個幽默玩笑,甚至帶點黃段子,如一個說前些年李大哥一片大草原,兩三年沒見,只見他腦瓜上變地中海了,另一個說,還是張大妹保養的好,她那兩個山頭,魅力依然,但在正經八百場合中,閣下得要有紳士風度,特別在異性在場時,為避免彼此尷尬,禿頂還得說謝頂,乳房說胸部,生殖器就說下體啦。至于性教育工作者怎么給小朋友講解諸如人的生理現象、懷孕的成因等,他們是經過特別的訓練,不在此討論的范圍能。老師在給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評語,更應該用“學得慢”、“反映遲鈍”,因為過于直截了當可能會引起學生及其家長的反感,弄不好可能丟了飯碗呢。為了尊重相對于白領比較低收入人士,管工人就叫藍領、管掃地的就叫“清潔工或城市美容師”;有些謂稱初初是帶有貶義的意思,但日久天長,發覺叫的人沒有貶義的意思,慢慢就變成了親切的謂稱,比如香港的老外都認同自己是鬼佬,沈殿霞認同自己是肥肥,我班的 Arab (黑色皮膚)也自稱自己是 Arab 了。

  極左時潮把我國許多優良文化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如今要恢復起來,可費了很大的牛勁。香港這這方面倒相對還保持的很好,我們熟悉的敬語有:初次見面說久仰、看望別人說拜訪、請人勿送用留步、對方來信用惠書、請人指導說請教、老人年齡叫高壽、歡迎購買叫光顧、等候客人叫恭候、客人來到叫光臨、中途要走說失陪、送客出門說慢走、麻煩別人說打擾、托人辦事說拜托、請人解答用請問、接受禮品說笑納。這些敬語不是說內地人不說,而是說在香港出現的頻率很高。在我國的敬語詞彚中,帶“令”字就有:令堂、令尊、令媛等;帶“惠”字的有:惠存、惠顧;帶“請”字的有請問、請教;高字:高見、高論、高壽;華字:華誕;賢字(用于平輩、晚輩):賢弟;奉字:奉勸、奉陪等。說到此,可喜的是不論香港和大陸沿海大城市,招牌上幾乎已經見不到“廁所”兩字,取而代之的是“洗手間”。我想,同志仍需努力,如果能把“嚴禁入內,違者將被監控”的招牌改為“工作重地,閑人免進”更好,兩個招牌都叫人別隨便進去的意思,但前者給人充滿階級斗爭的味道,而後者就隨和多了,帶點人性,你說呢?

  在某些場合,特別在跟長輩或上司面前就得按類似上述框框說話,至于我們平時和晚輩、老同學、熟人之間說話就隨便些,最好有帶點輕松的元素和自己的風格。人可不是機器,說話如果標準化,那就像吃麥當勞的炸薯條,同一工藝,同一配方,到那兒是一個味兒,語言就談不上創新了。

  以上拋磚引玉,為自己學習心得,供在印尼曾經學過華文,但多年沒使用的老華僑參考。我知道他們有數十年之癢,一旦有機會搭上祖國大地時,一定要表現一番。但本人也曾經在廣州和上述老華僑逛街時,他竟敢大膽的問商場的小姐說:“小姐,請問棺材在哪里?”,小姐愣了,我立即糾正,他是說附近有菜館嗎?

  好家伙,把“菜館”說成為“棺材”,一個喜事,一個是喪事啊!

 

一笑一少
老外咬文嚼字
(情節純屬虛構)

 

  喬治在中國學習漢語快三年了,由于老師經常給他喂“小灶”和他本人的好學,進步特快。下星期他就要回國了,下面是師生臨別前有趣的對話。

  老師:喬治,你快離開中國了,漢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喬治:可以實話實說嗎?
  老師:怎么不可以呢?
  喬治:恕我直言,老師、同學對我什么都好,唯獨在處事方面我覺得中國人有時像姓賈的姑娘配姓賈的小子--假門假式。
  老師:這話怎么說,請具體些。
  喬治:上星期我給班上女同學送點小小禮物,她一開始嘴里說不要不要,但最后還是要了。按我老外標準這叫:口是心非。
  老師:哦,是這樣。中國人處事是比外國人含蓄。其實,這位女同學的意思是不要客氣,別讓你破費的意思。還有嗎?
  喬治:我發覺中國人的老祖宗,比我美國人早開放至少六百年,體現在他們早就懂得親嘴,化學老師叫二硫碘化鉀,我們叫kiss。而且已經有其文字了,但明明用嘴,但寫起來為什么是不用嘴--“吻”,這點我覺得太虛假了吧。
  老師:哈哈,你鉆研到家了,按我理解,因為親嘴時,是雙方最美好的時刻,所以叫你此時此刻最好別說話的意思。
  喬治:這解釋不符合邏輯,您只告訴我第三者別動嘴,而沒告訴我當事者動嘴。(停了18秒,接著說),還有,我班同學陶柒上星期因病把交電話費的事給耽誤了,昨天他跟我說,他先出去,一次性交一百元。老師,我不明白,電話費怎么跟性交扯上關系呢?
  老師:----- ?
  (喬治這回把老師難住了,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看來這個世界沒有常勝將軍是有道理的。)

  55屆郭良寬08春節隨筆

 

身边的“语”“言”

 

  語言來自生活,回首想想曾經和我們在一起工作的上司、下屬、同事、街坊鄰居乃至傳媒、演員都在不知不覺中經常給我們灌輸豐富多彩的“語、”“言”。這個帶引號的語言我指的是俗語、成語、諺語、歇后語(俏皮話)、慣用語、新詞語、格言、方言等的總稱(見下文的粗體字)。別小看它,我們從不懂到懂,再從懂到能用也算一筆金錢買不到的精神財富。它是“社會大學中文系”賦予我們的免費知識,讓我們寫字說話增加不少籌碼。

  既然你打開此網站,那我就這方面的話題繼續和你嘮嗑,以大陸氣候為例,如果說西北氣候比印尼復雜許多,日夜溫差可達十幾度,這樣說沒什么不對,但顯得有些抽象籠統,如果用諺語說,夏天到西北,就要早上穿棉襖。中午穿薄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就形象多了,閣下夏天到新疆旅游,就不會耍單上陣,會備些早晚穿的衣服了;到了冬至,黃河流域的百姓都流傳著九九歌:把每隔九天的氣候變化描述的形象具體:一九二九不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河邊看柳,立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黃牛遍地走;當春夏或秋冬季節更換前後,氣溫尚不穩定,于是在衣著上就有春捂秋冬凍之說。

  諺語和俗語都是老百姓流傳的語言,稍有不同之處是前者帶有總結經驗的意思,如果帶有教育和哲學味道的就是格言了。比如用文言寫的格言“滿招損,謙受益”變成口語化就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街坊鄰居一般不會說那么深奧的哲學,但也會說充滿人性的格言:鹽放多了咸,話說多了煩。

  有些詞語除了原義外,還可延伸為另一種意思。如吃不了兜著走,原義是食品是你的,吃不了剩下來的,你也得用布兜起來帶走,而現在此語多變為你要負全部責任的意思。“這件事如果你捅了婁子,你可吃不了兜著走!”;又如林惠卿那次世乒賽,因擦邊球贏得了關鍵的一分,這里的擦邊球,是打乒乓球的術語;如果說張老板在這單生意上,利用擦邊球,多賺了十來萬。這里的擦邊球是大陸現在流行的新詞語,意思是說利用法律或條文不夠健全的漏洞,為自己謀取不該得的利益。在內地流行說的穿小鞋、走後門、氣管炎(妻管嚴)、窗頭柜(窗頭跪)等均屬此類。有個原則,據語境定詞義。

  我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典故和俗語,文人把它提煉成為固定的字句(通常是四字)後,就變成成語,如雞蛋碰石頭是俗語,是口語的說法,而跟它同一個意思的成語是以卵擊石,就以書面語的形式出現。巴中60網站的無名英雄們,其工作態度用成語說是任勞任怨,而不是敷衍了事,技術上是精益求精,而不是粗制濫造。 歇后語又叫俏皮話,前半部提示部分比較幽默詼諧,以引起聽者留神以便猜後半部的答案,並達到聽後得到深刻印象的效果。老太太吃柿子(提示)——吃軟不吃硬(答案);俏皮話的提示不太嚴格,可有多種說法,如提示部分:三伏天的冰棍(也可說冬天的暖氣)——人人喜愛(答案)。也有一個提示,多個答案,如提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答案:癡心妄想或不可能的事。一句話,用俏皮話多半為了使說話增加趣味性,普通百姓也可創作,只要用詞與語境恰當合理即可。

  咱來香港,為了生計得先過粵語關,主要是發音,而粵語詞語其實在書面語部分約近八成和普通話是相同或接近的,接近部分如普通話的一箭雙雕粵語為一石二鳥(譯自英語one stone two birds);普通話的騎驢找馬而粵語為騎牛揾馬。改革開放出現了香港人學習普通話的熱潮外,粵方言也伴隨經濟浪潮大量進入普通話:如按揭、瓶頸、廉政、派對、搞定、特首等。也許粵方言的詞語形式上比較活潑,用法上新鮮,有個性,故受內地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吧,例如“粉絲”,來自英語fans,它又不同于普通話的已有的歌迷、球迷、戲迷,它是由多數人組成的,英語fan+s,解釋成普通話是追星族吧。而粵語的拍拖,單從字面就有拍身和拖手舉動,顯然比普通話的談戀愛或搞對象之類詞語更具有時代感,年輕人十有八九會喜歡這個詞兒的。至于那么新詞語涌入,是否能成為規范普通話詞語,那就得看它是否為報章接納和廣大社會所承認,任何事必須有群眾基礎才行。

  55届郭良宽习作

 

郭良宽個人目錄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