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集體、珍惜友情

籌備了四個多月的《香港巴中五四屆畢業55週年聯歡會》,今天(20/9)如期在香港紀利華木球會、世紀大樓的大宴會廳順利舉行。

除我五四屆87人外,還得到各屆的校友鼎力支持,積極參加。總人數達140多人,筵開12席。會場所見,人人精神奕奕,個個喜氣洋洋,均陶醉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盡情舒發內心的喜悅情懷。

這麼多的同學歡聚一堂固然不易,能參加這聚會的機會更是難得。因此,一些同學,不辭勞累,路遠迢迢,專程從美國、印尼、新加坡和國內前來參加 [劉安喜 (美國),丘秋蓉(新加坡),陳作磊(印尼), 李玉祥(新加坡),李勛桂(廣州),李春英、汪鍾德伉儷(深圳)]。這體現出我們的友誼並未因地域遠近而減弱,也未因時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顯得更加純真,更加深厚。

我屆同學是1948年秋考入巴中的,迄今已61年。在巴中建立起來的友誼,已超越了半個世紀,也幾乎貫串了我們的一生。 54年高中畢業時,面對的是:回國報效祖國,還是留在印尼為僑社服務或是到外國留學深造,我們根據家境情況及個人抱負,作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擇。從此,我們各自闖蕩了幾十年,這段時間,大部份同學都失去了聯系。

印尼巴中(香港)校友會的成立,確立了以各屆活動為主之後,我們才開始聚集並開展活動。同時,積極地與印尼、國內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同學取得了聯系。

下面,就我經歷的一些事,談談自已的感想:在高中時,有兩件令我畢生難忘的事;第一件事:

當得知溫鴻琳老師的兒子要中途輟學,在同學間便發起募捐。由李勤英同學帶領我們四位同學把捐款送到溫老師家。溫老師深表感謝,但婉言不收。強調這是他兒子自已想到社會去自立的決定,還叫他兒子出來親口證實。我們不得要領, 央央告辭。老師每天辛勤地教授他人子弟,自已的孩子反而失學。這殘酷的現實深深地剌痛了我們的心。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 以報老師栽培之恩。

第二件事:我得了腸病,英榮同學一聽是"盲腸",心想“必定動手術”。他深知我家境清貧,便在同學中發動募捐,幫我度難關。醫生診斷是盲腸和大腸連接處發炎,不宜動手術需每週打三針並臥床三個月。我沒接受捐款,英榮急得說:募捐時未立名冊,無法退還。我建議:轉贈給剛遭祝融之災的房麗明老師應急之用。三個月後,我基本康復,但半年內不得劇烈運動。當時,我住在PasarPagi惠州會館內,梁炎元同學也住該區,他不讓我擠逼公共汽車,堅持每天用自行車載我一起上學,往返得花一個半鐘。丘和中同學怕累壞了炎元同學,便借了一部自行車給我代步。從這兩件事,已看到同學們早在中學時期,已發揮了關愛老師和同學的崇高精神。

回頭看看香港我屆同學境況又是怎樣呢?

近十多年來,每年有兩到三次全體聚會,也舉辦了多次旅遊。外地同學來了,我們盡力聯絡與他們同班的同學,一齊品茗聚舊。每年春節前,去探望因行動不便未能參加聚會的同學。這些都是集體的基本活動。以下是平日所見,令我感觸較深的事:

▲每逢聚會,同學和家屬都踴躍報名,有的坐輪椅也由家屬陪同參加。這種熱愛集體、珍惜友誼之情多麼可貴!

▲有的同學已離開了,他們的太太仍然積極參加我們的活動。是她們在把我們的友誼延續下去。

▲“Nangka熟了,快來拿吧!”這是黃玉成太太胡美香給能仁的電話。我們便驅車前往取回置蒼山俱樂部.擇日邀同學來共享。玉成同學結束養猪事業後,就地種了許多果樹。他雖然走了,還留下這“友誼之果"給我們享用。可說是:陰陽雖相隔,友誼却長存。

▲李瑤桂同學離開我們六年了。當他知道瀰留人間的時日無多時,就經常約一些同學品茗、吃飯,目的是想多和大家見面聊天。可見他最留戀難捨的是家人和我們這些老同學。

▲不少同學出外旅遊或到印尼探親,帶回一些特產,也要叫些同學共嘗。他們覺得:"獨吃淡無味,共享才甘甜."可貴的不在食品,而是他們時刻都把同學掛在心上的精神。

▲每次聚會,黎健同學,顧不上吃,拿了相機全場奔走獵取珍貴的情景,事後製成影碟,為大家留下歷史性記錄。玉懷同學退休後也參加了攝製工作。勝坤同學和廣州的勛桂同學擔負了上網的編輯工作,聚會時又幫忙接待。祇要能為集體盡點義務、做點事,同學們都會自覺主動的挺身而出。

我屆同學具有團結心齊、互相尊重、真誠相待、關心互助、寬容和睦相處之優點,不僅令集體呈現生機勃勃,也大大地增進了我們的友誼。

集體是加油站,友誼是催化劑,它激勵我們永葆青春的心態,共同度過健康、歡樂的晚年。

我們還要在“樂觀、進取、合作、奉獻"巴中校訓的基礎上與兄弟班級搞好關系,共同發揚巴中精神。

諸多感想凝聚成兩句話:"熱愛集體、珍惜友誼”!

黃啟泰
200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