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杂谈
巴中53年届饶汝麟

 

  儒家文化是以孔孟为核心,公元前230年就有“孝道”的儒家经典《孝经》。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孔子说的“仁”就是“礼”。经书断言,礼始于饮食。那时的礼仪就是用美食奉养老人,叫做“养老”或叫“尚齿”,当然这包括尊老。所以“尚齿”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周代始于中国独能血脉不断,全靠尊老连贯的父权社会。(不同与西方“血缘的废墟”国家)。在乾隆末年的百岁年人瑞坊,是尊老文化的丰碑,即时敬祖而尊天,故人们相信“天地之大德曰生”此意即为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皆因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人,故老子的老师临终教导:路过老树要向前致敬。一语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结合墨子提出“孝,利亲也,以亲为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以及提出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加之社会富有代际亲情的孝敬老人(或父母)的氛围,那末,老人(或父母)就得以延年益寿。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儒家人本主义的概念是以人(包括老人)为中心的管理,以调节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

  一、 孝文化的古今内涵
   《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意即倡导敬老养老。在“诗经”中:“事亲至孝”、“待人以德”、“明礼诚信”,这些都是孝作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和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伦理道德的精华。但是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都是传统孝道的糟粕,应予以批判、弃之,至于“孝为百德首”那就言过其辞了。窃以为:真、善、美乃是最好之德,尤其是善。有真乃有善,有善乃有美,有美乃有孝。正如姚远教授所说:“孝趋于理性化和现实化”、“以人为核心的孝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这是历史的进步”。

   《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可见“孝”字有一个鲜明固定的概念。(西方人则对“孝”字并不鲜明巩固)。

   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是“养中有敬”,“养可能也,敬为难”,并提示“色难”,即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很不容易。孔子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属于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忽略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即尊敬、关心、照顾、爱护和体贴)会使老人有失人性的尊严。(尊严是中华礼仪之邦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有尊严,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唯有老而且贤,贤而且老,才真值得受人尊敬,尊严还是人价值之所在。)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为了使老人快乐,必须使其心理上的需要也得到满足”。他说:“老人要被人所需要,要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地位,要做一些有兴趣有益的事。”这就是得到子女的尊敬和温暖,特别是高龄老人。

   孝敬父母主要是指在代际亲情的基础上,子女对长辈表示尊敬、关心、爱护和进行瞻养、慰藉、照料等思想和行为的总和。内容全面而丰富,涉及社会许多领域。概括地说,它是以代际亲情为基础,伦理道德为规范和以法律为保障的。

   代际亲情不能用等价交换的思想去认识,它是一种无私之情,无价之宝,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表现。只有具有深厚代际亲情的人,才能够推已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至关爱整个社会,造成社会的良性运行。一向是孝子的原民政管理干部学院的田淑荆教授就认为:培养和建立无私的代际感情和良好家风,推已及人,“孝道”才能永存。

   对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反映人们的人性与良心,也是鉴别能否“忠”的问题。若对父母蛮不讲情讲理暴露了其为人之卑鄙丑陋也。

   忠孝既有对立矛盾的一面,也有辩证统一的一面。爱国之心是爱父母的升华。爱国、爱党、爱集体、爱民情深者,是爱父母之情的,必定会常回家看看。从“孝”的侧面考察“忠”的全德,此无疑为干部工作的新发现,新促进。由此可看出: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能爱自己的祖国与人民?一个人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怎能不忘记祖国与人民的培养之恩?(未完待续)

  二、孝文化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
   人类有别于动物之一乃人类讲孝,而中国最讲孝道。自周朝始,法律多以不孝为“逆恶”之罪,予以严惩。因此,古时一直把“孝”作为百行之源,仁德之本,把孝敬、赡养、“孝道”治国作为自天子至百姓所应遵守的规范行为,有其稳定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家庭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大力提倡孝敬父母的美德,对于培养四有新人、提倡尊老敬贤、协调人际关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五好家庭,都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孝”一直是家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稳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中具有任何其他道德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为家庭是绝大多数人老有所养和养老归宿提供基础,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添充实的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姜德珍教授所说:“尊重老人就是尊重人生,尊重历史。”“敬老是提高老人适应能力、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协调两代人际关系的高尚准则、守法公民做人的准则。”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关继承和发扬,对公民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孝亲敬老的现象喜忧参半
   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说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里话,听着听着,人们被感动了,他们呼唤着传统美德的到来,文艺工作者没有忘记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文化。在城市的公交车上年轻人(含中年人)纷纷让座给老弱妇幼及残疾人;大中城市中的公园、公厕免费向老人开放,公交车也免费优待高龄老人;一些高等院校也将纷纷设置老年学专业,为社区老年活动服务;各级司法机关为特困老人提供法律扶助,积极维护老年人权益。此外,还有城乡设立“孝心教育课”,诸如湖南隆回县山界乡就于1998年2月起,13所中小学3000多学生上了“孝心教育课”。主要课程内容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爱父母与爱集体和爱国的关系是什么等10个方面。并留下思考题在班会上讨论,同时还写心得以及开展“尊老敬老好少年”活动,促进了尊老良好风气的形式。实践证明,孝心不是生而有之,是后天学而有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与社会舆论等在孝心的形成与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孝心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王极盛教授从社会心理咨询与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家庭对子女教育方式不妥当,以致代际关系不和谐,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人父母也要懂得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因势利导才对。

   不可否认,在21世纪的今天,孝心工程亦有令人堪忧之处;诸如,北大教授季羡林指出:“谁要再侈谈孝道,往往被认为是有着花岗岩脑袋瓜的老顽固”。确实,在现实中,子女不孝敬父母者有之,以暴力迫害侮辱老人者有之,以诽谤、虐待老人者有之,拒绝赡养者有之,遗弃父母者有之,大中城市部分家庭存在“烦老”、“吃老”、“啃老”、“揩老”(“揩”钱财、“揩”劳力、“揩”关系)等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左” 的思想流毒和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起了不好的作用。季老指出,“西方社会是一个实用主义的社会”(指老人精力衰竭,已无利用价值)。“儿子不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罗老认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泛滥,一些人只顾自己赚钱和吃喝玩乐,不愿意孝敬父母。他又认为,这也同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向”有关。笔者认为,在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对传统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重视不够,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宣传教育又显得不力,导致执行较困难,故重提“孝心”尤为重要。

  四、加强孝文化教育与宣传是当务之急。
  我们向社会疾呼,要大力加强以孝敬父母和尊老敬老为荣的教育与宣传。王极盛指出:一是家长要采取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二是舆论上要多宣传“孝”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三宣传“孝”时要从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上全面、统一阐述;四要运用典型或艺术方法进行富有感染力的宣传。

   对子孙而言,就要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尽责尽力承担起对老人的物质供给和精神慰藉责任。此外还要支持丧偶老人 再婚,呼换社区服务等。

 

饶汝麟個人目錄

 

歡迎光臨巴中在線

 
網站有關目錄
校友作品 校友遊記
校友萍蹤 學海試航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